
花蓮6號山苦瓜,有什麼獨到之處?
Feb 29. 2024
苦瓜的歷史與背景
苦瓜(學名:Momordica charantia L.)屬於葫蘆科苦瓜屬,原產於南亞的印度和尼泊爾。15至16世紀,苦瓜被引入中國,並逐漸傳播到東亞各國如日本和沖繩。在印度,苦瓜的果實、莖和葉子被廣泛用作食材和傳統草藥。野生山苦瓜的食用記錄最早來自印度,早在孔雀王朝時期,苦瓜便被皇宮妃子們廣泛食用作為食療,顯示其悠久的使用歷史。在阿育吠陀醫學中,認為其能清除胰臟和泌尿道中多餘的水分,刺激食慾和消化。明朝時期,苦瓜隨著鄭和從南洋傳入中國,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了苦瓜具有除邪熱、解疲乏、清心明目、益氣壯陽等功效。
山苦瓜的背景
山苦瓜是苦瓜的變種,學名為Momordica charantia L. var. abbreviata Ser.,最著名的來源地是日本沖繩(稱為ゴーヤ)。台灣花東地區的原住民也經常食用山苦瓜。雖然同屬一個物種,山苦瓜的營養成分和苦瓜略有不同。
花蓮6號山苦瓜含有多元特殊成分,山苦瓜皂苷(三萜)、苦瓜素(charantin)等成分。
以專業知識守護農業、環境與健康花蓮農改場從2005年開始積極投入培育山苦瓜,歷經多年從野生山苦瓜馴化,培育多個苦瓜品種,與當地農民合作,導入並建立花蓮在地原鄉特色農產品。
南良集團獲授品種權,培育出「苦瓜花蓮6號」苦瓜品種,經生物技術國家行計畫苦瓜研究團隊試驗研究發現,證實花蓮6號山苦瓜含有多元特殊成分,山苦瓜皂苷(三萜)、苦瓜素(charantin)等成分皆高於一般市售品種數倍之多
花蓮6號山苦瓜的特色
花蓮6號山苦瓜是台灣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於2016年育成的新一代山苦瓜品種,由花蓮在地種山苦瓜選育而成,具有以下特色:
- 果形長橢圓形,果長約22公分,果寬約5.4公分,果重約202公克,屬於中小型苦瓜品種。
- 果皮綠色,果面具有珍珠狀微尖突起及條狀突起,外觀美觀。
- 果肉清脆,苦味適中,口感佳。
- 生長勢強,雌花早開,結果數多,產量高。
- 抗病蟲害能力強,栽培管理容易。
花蓮6號山苦瓜的營養價值
花蓮6號山苦瓜富含β-胡蘿蔔素、維生素C、葉酸、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,具有以下保健功效:
- 抗氧化:β-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都是強力的抗氧化劑,具有抗衰老、預防癌症等功效。
- 增強免疫力:維生素C有助於增強免疫力。
- 促進新陳代謝:葉酸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。
- 幫助消化:膳食纖維有助於幫助消化、預防便秘。
花蓮6號山苦瓜的食用方法
花蓮6號山苦瓜的食用方法多樣,可以直接食用、炒、滷、煮湯、與加水果及蜂蜜打汁或曬乾作成茶乾泡茶或作湯材都很適合。
- 涼拌苦瓜:將花蓮6號山苦瓜洗淨,切成薄片,加入鹽、糖、醋、香油等調味料拌勻即可。
- 炒苦瓜:將花蓮6號山苦瓜洗淨,切成薄片,加入肉絲、蒜末等食材炒熟即可。
- 滷苦瓜:將花蓮6號山苦瓜洗淨,切成塊狀,加入醬油、冰糖、八角、桂皮等調味料滷熟即可。
- 苦瓜湯:將花蓮6號山苦瓜洗淨,切成塊狀,加入排骨、雞肉或其他食材煮湯即可。
花蓮6號山苦瓜的發展
花蓮6號山苦瓜自推出以來,深受消費者的喜愛,在台灣各地均有栽培。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積極推廣花蓮6號山苦瓜的栽培,並輔導農民生產優質的山苦瓜,以提高花蓮6號山苦瓜的市場競爭力。經過國科會的「生物技術國家型計畫之苦瓜研究團隊」試驗研究,證實具特定成分,能調節生理機能